再谈腔隙性脑梗死需不需要治疗

前面推文提到腔隙性脑梗死这个概念和处理方式,可能有的朋友们还是会疑惑,这个到底需要不需要治疗呢?需不需要口服阿司匹林或者他汀?今天详细说说这个逐渐被淡化的“腔隙性脑梗死”。

其实大部分朋友接触到这个名字,都是在做检查的时候,尤其是头CT的报告单上看到,并且这其中的大多数所谓的腔隙性脑梗死,并没有临床症状,那到底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目前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定义皮质下病灶直径~15mm为腔隙性脑梗死。

如果这个病灶发生在关键的部位,可能就会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果发生在非关键部位,可能就没有任何临床表现,然而研究发现无症状性腔梗的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1.5~.倍。这就提示我们,虽然绝大多数的腔隙性脑梗死并无任何症状,但是一旦发现腔隙性脑梗死,还是要积极的干预。

因此,腔隙性脑梗死这个影像学表现,更应该来区分,是症状性腔梗还是无症状性腔梗。

症状性腔梗:如果追问病史,这个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曾经引起过对应的神经功能缺损,那么这个就属于脑卒中,它的治疗就应该按照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进行,进行抗栓、降脂和干预其他危险因素。

无症状性腔梗:如果腔隙性脑梗死确实没有对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属于无症状腔梗,这个就不属于脑卒中,那么其治疗就应该按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进行。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还请自行翻阅前面的推文哦!

讲个题外话,其实腔隙性脑梗死这个概念,是在年,MillerFisher医生发表一篇无比经典的综述,这篇综述总结提出了21种腔隙综合征(PMID:),被我国《神经病学》教材传用至今。

虽说近60年前,MillerFisher提出“腔隙性脑梗死”的概念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这个概念也有其时代局限性。“腔隙性脑梗死”概念提出的年代,因为脑梗死和脑出血都不能治疗,我们甚至都不需要区分患者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而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腔隙性脑梗死可能已经不太适合。

但是在影像学上,腔隙性脑梗死还是有它的临床意义的,只是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评估预防治疗方案时,应该考虑得更多一些。

目前国际上比较合理和公认的做法是,避免腔隙性脑梗死的概念,如果腔梗引起了局灶症状,就归为缺血性脑卒中;而如果没有症状,就归为无症状性脑梗死。

这就很清楚了,缺血性脑卒中是二级预防治疗,无症状脑梗死是一级预防治疗。这样的按照治疗策略不同分类也更加的合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c.com/bdfnzym/21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