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谜底,终被解开!2月16日至2月24日,医院病理科王国平教授领衔的华中科技大学病理团队完成了9例遗体解剖。病理学专家卞修医院团队,也已完成2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刘良团队将其中一例尸体解剖观察预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下称“《报告》”)发表于《法医学杂志》。发现1:肺部存黏液分泌物,氧疗可能适得其反从尸体检验大体观判断,本例死者肺部损伤明显,炎性病变(灰白色病灶)以左肺为重,肺肉眼观呈斑片状,可见灰白色病灶及暗红色出血,触之质韧,失去肺固有的海绵感。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刘良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在尸检过程中,发现部分死者肺部切面有黏液性分泌物。刘良介绍,肺在人体内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场所,其功能依赖气道的通畅和肺泡的功能。而目前情况显示,死者肺泡功能可能受到损伤,气道也被黏液堵住,临床上会出现缺氧表现。因此需要对黏液进行稀释或者溶解,保持气道通畅。目前临床上已经使用相关药物,但刘良表示“可以再多试一试”。“在临床治疗上,如果黏液成分没有化解,单纯用给氧的方式,可能达不到目的,有时候会起反作用。正压给氧的时候可能会把黏液推得更深更广,会加重患者的缺氧。临床上可能也在注意这个事情,但我们觉得还是要强调这个问题。”发现2:炎性反应以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对其他器官的损害,尚无明确证据复阅患者入院第20天CT片,见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以左侧为重,双下肺可见纤维条索影。尸体检验肉眼所见与影像学改变分布情况相符合,且病变进一步进展。考虑影像学所见磨玻璃状影与肉眼所见肺泡灰白色病灶对应,提示COVID-19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此例消化系统损伤情况肉眼观不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小肠呈节段性扩张与狭窄相间(类似串珠状),为个例或普遍表现需结合更多尸体检验情况。脾肉眼观未见明显异常,是否存在病变需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肾呈颗粒性固缩肾外观,考虑与基础疾病有关。关于神经系统,肉眼观见脑水肿,大脑皮质轻度萎缩,结合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大,有多发性脑梗死及脑血管病后遗症,脑肉眼观未见感染特异性表现,病毒是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有待组织病理学验证。发现3:病理特征与SARS有区别此例系统解剖大体观察,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考虑可能与此例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仅15d,病程较短有关,有待更多系统尸体检验资料及组织病理学验证。参考文献:刘茜,王荣帅,屈国强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J],法医学杂志,,36(1):1-3.本文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本文快编:LION责任编辑:李小荣
“讲出你的故事”
抗新冠肺炎故事征集中
新冠疫情、医护再上战场;一方有难、全国人民支援!欢迎一线医生、护士、院长、官员、患者等,有故事的人们联系小编,讲述自己的故事。请加病毒传染力究竟有多强,牵动所有人的心。点击原文阅读,查看疫情更新更全信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