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黄帝内经》在中医学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理论的构建基石,被后世医家称为“医道之宗,奉生之使”。
书中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自身脏腑的功能,还有很多养生之道,教导大家怎样防止疾病、怎样治疗疾病,为我们的养生保健提供了非常多的指导。我们今天就来探讨《内经》中的养生要点。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生病起于过用”,说人体之所以会生病,主要是过量使用人体的功能。包括饮食、精神情志、劳逸因素,这些方面的过用,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其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进食,不良的饮食习惯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对于饮食来讲,“过用”的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量的过度,《内经》中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经常暴饮暴食,最早出现的问题就是胃肠道,可以出现胃胀、胃痛、口臭、恶心、呕吐、腹泻或大便干结等症状。
另外,还有饮食结构的过于单一。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比较好,很多人也注意到不能吃太多,那就少吃点,吃什么呢?既然吃的少了当然要精致一点,会选择鸡鸭鱼肉等。这也是不恰当的,《内经》就提醒我们“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
“膏”就是油腻之物,像油炸食品、肥肉、奶油类的食物;“梁”就是精致的食物,像鱼虾、肉类、制作工序复杂的食物,这些食物用多了以后,各种疾病就找上门来了。《内经》主要将这些疾病概括为“消瘅、仆击、气满、发逆、偏枯”五类。
古人在记载以及描述疾病的时候非常的直观,主要是以症状命名的。“仆击”指的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脑中风,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性疾病。主要症状就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气满”就是指的胸闷,主要对应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发作时胸闷、气短,甚至心前区疼痛;
“偏枯”就是偏瘫,是脑中风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局部肢体功能丧失;
“消瘅”的“瘅”就是热的意思,形容身体有内热,人经常口渴、饥饿、多尿,并且逐渐消瘦的症状,主要对应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发逆”主要指的是肺气上逆从而导致的咳喘,广泛包括能引起咳喘的疾病,对应西医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通气障碍性疾病等。
大部分喜食肥甘厚味的人,形体会较肥胖,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的机会就比较大;但是这并不是说瘦人就不会患这些疾病。有些人很瘦,所以更容易放松警惕,认为自己不会得病,这样反而更为危险。
所以大家不要因为体型而麻痹了自己的想法,主要还是要看体质,主要有三点:一个是遗传因素,有些人天生分解代谢脂肪的能力就偏弱,即使自己没有特别不好的饮食习惯也有可能得病;第二,就是后天的饮食过量,哪怕是体型偏瘦,也还是会有得病的可能;
第三,就是运动的问题,同样的饮食结构为什么有的人就得病,有的人就没有呢?还有运动的因素在里面,适量的运动不但能消耗过多的能量,防止脂肪在脏器血管中堆积,还能提高脏腑的活力,保持良好的代谢功能。
精品书推荐生命之学的最高智慧,崇尚天人合一;顺其自然!
点击图片购买
▲点击图片,一键购买
书籍定价元
黄帝内经珍藏版(绣像本)套装(4册)
本草粉丝价¥99元/套
立即购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送友、自学!赞赏
长按白癜风公益援助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c.com/zz/15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