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WHO调查显示我国的脑梗死发病率、病死率均高于国际水平,已升至世界第一位。如何评估脑梗死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是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重耍课题之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易并发多个部位的血栓,最常累及脑血管。虽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引发脑梗死的少见病因,但容易漏诊,如果未得到及时诊治,可使患者反复发生脑梗死,增加复发风险。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特征是骨髄巨核细胞过度增殖,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功能异常。ET患者多起病缓慢,部分病人可无症状,部分病人可表现为血栓形成、出血。

年WHO公布的诊断标准为:

①血小板计数持续x10^9/L;

②骨髄活检显示主耍为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巨核细胞体积增大且成熟,中性粒细胞和红系生成无显著增加成左移;

③需排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髄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或其他髄系肿瘤;

④有JAK2或其它克隆标志,或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证据。

脑梗死

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症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骨髄增殖性疾病是引起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ET患者并发血栓过程中血细胞异常发挥了关键作用,巨核细胞数量异常增多易导致血栓栓塞,血小板数量增多、功能异常,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的损伤,均可导致血柃形成。

内细胞升高近年来被认为是脑血管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己成为动脉血栓的独立预测因子;病理机制是不同机制引发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失衡分致促凝状态,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可直接损失内皮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相互作用增加有可能在触发血栓形成状态中表现出常重耍的相互影响作用。

ET引起的脑梗死,除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外,对于高危患者(年龄60岁;成具有以下任意一项者:既往血栓史或出血史,血小板?X10^9/L,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进行性成有症状的脾大)需加用降细胞治疗。

ET引起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多样,以多发性脑梗死多见,以中小面积脑梗死多见,单次发病治疗后相对预后较好,但易反复发作,及时、合理的抗血小板治疗加降血细胞治疗能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颅脑MBR可有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狭窄表现。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内膜增厚、动脉粥祥硬化斑块形成、狹窄。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引起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虽然临床比较少见,但容易漏诊、误诊,如果仅进行抗栓治疗,易出现脑梗死复发,故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血常规的异常结果;如果有血小板计数增高,应及时复查血常规,行骨髄、基因等相关检査,争取早期诊断、治疗,尽早给予及时、合理的抗血小板治疗,特別是结合降细胞治疗可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来源:《中华高血压杂志》年

版权声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所推送文章,由公司收集整理,本文为非商业性目的转载,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谢谢!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识别我们

本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医疗依据,不可代替医生临床诊断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白癜风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c.com/zjjs/73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