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他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在与疫魔的正面交锋中构筑起“铜墙铁壁”;三年后,他们初心如磐、恪尽职守,在与病毒的日夜较量中畅通“生命之门”。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图为:医护人员正在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分类处置
休克、心衰、呼衰,马上进行抢救!”
这是年12月23日凌晨3时30医院(医院)急诊科。
刚刚处理完一名重症患者的心肺复苏,值班医生薛素芳立即朝着抢救室奔了过来。
五分钟前,90岁的李大爷被家人和医护人员抬进了急诊科,已经休克的他陷入昏迷,病情万分危急。
对于急诊科的大夫来说,像这种情况的患者在这些天接诊了很多,但对于每一个不同的患者来说,又面临着不同的情况。抢救!来不及思考,时间就是生命。抢救!来不及喘息,白衣就意味着希望。
李大爷患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常年不离嘴,缓解脑梗死症状的药也吃了十多年。原本身体素质就不是很好的他,不幸在5天前又感染了新冠病毒,高烧不止。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当下,年轻力壮的人感染之后都选择居家隔离治疗,家人怎么忍心把一个90医院?于是,他们按照常人普遍采用的隔离治疗手段,在家中为老人进行治疗。
然而,让他们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23日凌晨,李大爷在发热5天之后陷入了昏迷。危急时刻,家人匆匆抬医院驶来。
“血压:75/50mmHg;脉搏血氧饱和度:78%。”看着监护仪器传来的数据,薛素芳和同事们着急了。这就意味着病人的生命体征处于危急状态,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初步诊断为感染性休克,肺部感染,赶快按照感染性休克进行集束化抢救。”薛医生果断地说。
立即给予液体复苏,马上进行气管插管,同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给予病原学检测,使用抗生素,进行其余各项床旁快检,胸部CT检查,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一个小时过去了,李大爷脉搏血氧饱和度升至94%,依旧昏迷不醒,血压仍低;两个小时过去了,李大爷体温逐步下降,血压稍有升高,病情仍然危重,医护人员携带转运呼吸机护送至重症ICU病房继续抢救。
穿着厚厚的隔离服,戴着医用隔离面屏和橡胶手套,薛素芳甚至无法去擦拭早已湿透衣背的汗水。她孱弱地靠在墙边,以短暂的休整来恢复早已难以支撑的体力。
这一幕,顿时让急诊科副主任马红泪如雨下。面对一个又一个被感染的同事,只要能够留在单位值班的,就是这万急时刻的中坚力量啊!在这艰难的日子里,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明白坚守的意义和冲锋的不易。
那是在12月21日,因为新冠病毒的快速传播,平时医院急救团队,只剩下了不到40人没有被感染。面对急剧缺乏的医护力量,他们不得不调整策略,医生从原来的三班倒变成了一人24小时值班,护士从四班倒变成了两班轮换。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急诊患者的急剧攀升。平时门诊量维持在每日百人左右的急诊科,21日门诊量达到人。而来就诊的患者,则以儿童和老年危重症患者为主。儿科、内科、外科大夫极度缺乏。
当天值班的医生胡艳和薛素芳穿梭在病区,显得是那样的疲惫不堪。不,不是显得,而是胡艳已经出现了感染之后的典型症状。她走起路来已经不像平时那样风风火火,而时不时地要靠在墙边大口喘气。
马红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她立即安排胡艳进行休息。“没事,马老师,我还能坚持到下班。”胡艳说着露出了一个勉强到极致的笑容。
强忍着辛酸和泪水,马红给刚刚被感染休息了一天的史英英打“英英,身体怎样?”
“没问题,马老师。我安顿下孩子,马上就来。”不用太多的交流,因为他们都明白一线的医护力量缺乏。
“谁还不是血肉之躯?谁不知道感染之后需要休息?谁又不是父母子女?我们选择坚守,是因为心有使命,身着白衣。”
读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c.com/tslf/2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