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笔记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

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管腔狭窄、闭塞,脑组织缺血、坏死;急性发作的脑功能障碍

脑梗死分期及病生基础

超急性期脑梗死(hyperacuteinfarction):发病<6小时

细胞毒性脑水肿;DWI高信号,ADC值降低

急性期脑梗死(acuteinfarction):6-72小时

细胞毒性水肿、血管源性水肿早期;神经细胞髓鞘脱失,细胞凋亡,凝固性坏死;DWI极高信号,ADC值降低

亚急性期脑梗死(subacuteinfarction):3-10天

血管源性水肿,DWI稍高信号,ADC值加正常化

小胶质细胞吞噬坏死组织,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活跃进行修复,新生毛细血管形成。

慢性期脑梗死(chronicinfarction):发病后11天起,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DWI呈低信号,ADC值升高,T2WI呈高信号。

坏死组织液化和清除,成一囊腔,周围胶质疤痕和脑萎缩,少数有钙化。

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一)超急性期脑梗死CT表现

发病6小时,CT平扫诊断率较低。

诊断线索:

(1)动脉高密度征;

(2)局部脑肿胀;

(3)脑实质密度稍降低;以上征象在较大动脉阻塞后出现几率较大

(4)窄窗宽利于检出病灶

动脉高密度征: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或其他大动脉密度增高

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核)灰白质界面消失,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

右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

岛带征

基底节(豆状核)模糊

(二)超急性和急性期脑梗死MRI表现

细胞毒性水肿:常规MRI可为阴性,扩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ADC值降低,灌注加权成像呈低灌注

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死亡、髓鞘脱失、血脑屏障破坏,T1、T2弛豫时间延长

发病3小时的脑梗死,CT阴性,DWI能清楚显示病灶及范围,检出超急性期脑梗塞MRI明显优于CT

DWI非常清楚的显示了梗死的部位,所以DWI序列又称为中风序列

(三)脑梗死演变的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脑质密度:>24小时后,闭塞血管供血区低密度,累及灰白质,大小和形状与闭塞血管有关,少数可因再灌注而发生梗死区内出血即出血性脑梗塞;1~2周:均匀低密度,边界较清,水肿和占位明显;2~3周:水肿消失、吞噬细胞浸润成为等密度,“模糊效应”;3天—6周:增强表现为呈脑回、斑片、团块状;1~2月:软化灶;脑萎缩:脑室、脑沟扩大,梗死后1月后才出现

梗死初期(发病2天)

梗死12天后(合并出血)

脑梗死的模糊效应期(2-3周)

脑梗死(模糊效应期)平扫和增强:呈脑回、斑片状强化

MRI表现(<24小时)

病变动脉流空信号消失,T1WI脑肿胀、T2WI高信号(>8小时),10~20%阴性

脑梗死:T1WI脑肿胀、T2WI高信号,DWI准确显示脑梗死范围

MRI表现(>24小时)

信号: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2~3周“模糊效应”;1~2月软化灶

水肿和占位:1~2周最明显

邻近脑膜强化:1~3天

脑实质强化:数周呈斑片、脑回样

CT阴性,临床诊断脑梗塞,需行MRI检查:

1)、明确梗死灶

2)、确定缺血半暗带(DWI+PWI)

男,48岁,言语不清半天

男,48岁,突发右侧肢体无力1小时(CT平扫无异常)

CT灌注成像较磁共振灌注成像可更准确的定量评价脑血流灌注异常

男,58岁,突发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T1WI,T2WI,DWI

(四)脑动脉性梗死分类

脑叶梗死←脑动脉皮质支:皮髓质同时累及,其分界模糊、消失

腔隙性脑梗死←脑动脉中央支:脑深部的低密度,边缘模糊

分水岭脑梗死←低血流灌注:分水岭区域斑片状低密度灶

1、脑叶性脑梗死

小脑左侧后下动脉半球支梗死

CT平扫:左小脑半球下面的后部呈低密度影,蚓部和延髓密度正常,说明小脑左侧后下动脉半球支受累,而蚓支和延髓支未受累。脑梗死原因:动脉夹层(蓝色箭头)

小脑左侧后下动脉区梗死

MRIT2WI:小脑左侧后下动脉(PICA)供血的全部区域,即小脑半球左侧下部、蚓部和延髓均呈高信号,内缘较直,没有越过中线。小脑后下动脉区(PICA)单侧梗死总是有明显的中线分界,因为小脑后下动脉蚓支没有越过中线,呈矢状行走

脑桥左侧部梗死

患者,女性,49岁。头昏伴言语不清20小时。在脑桥水平的梗塞通常靠近中央,且很早就可见明确的边界,因为基底动脉的分支呈矢状走行,不越过中线

右侧大脑前动脉区梗死

患者,男性,62岁。突发左下肢无力3天

左大脑后动脉皮质区梗死

临床表现:右半视野急性视力丧失1天。CT平扫:左枕叶皮质深、浅层低密度影

右侧海马区梗死

患者,男性,65岁。头昏伴视力障碍4天。MRI:右侧海马区长T1长T2信号

右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

T2WI和DWI:右侧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和内外侧支豆纹动脉供应区高信号

MRA:右侧大脑中动脉全程闭塞

2.腔隙性脑梗死

深部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病灶大小5-15mm

CT特点:脑深部的小片状低密度区

MRI特点:敏感检出小病灶,区分新旧病灶,确定责任病灶

右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患者,男性,59岁。左侧肢体无为2天,左下肢肌力Ⅳ级

双侧丘脑腔隙性脑梗塞

MRI:双侧丘脑对称性斑点状长T1长T2信号

腔隙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

1、陈旧性小出血灶鉴别:两者在CT上,不易区分。MRI上血肿吸收后周边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所形成的铁环,具有特征性,不难鉴别

2、脑变性、中毒和脑炎后期囊腔鉴别:这类囊腔类似腔隙性脑梗死,仅凭影像表现有时难以区别,鉴别诊断应当紧密结合临床及其它资料综合分析

双侧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

同血管周围间隙(VRS)鉴别:后者多见于基底节区下1/3,直径一般不超过5mm,在MRI各序列上均与脑脊液等信号。而前者多位于基底节区上2/3,直径多大于5mm,FLAIR:信号高于脑脊液

3、分水岭区及分水岭区脑梗塞

脑外分支分为两类:中央支和皮质支,二者间不相衔接,不同血管未端分支和皮质支、中央支间形成血液供应相对薄弱区域,称为分水岭区

分水岭梗死,它是指发生在血管边缘区之间的梗死,由于低灌注经常发生在血管边界区,所以分水岭梗死较常见.分水岭有2种:

1)、皮质分水岭:位于ACA/MCA和MCA/PCA的边界区

2)、内部分水岭:外组豆纹动脉与MCA穿支动脉之间或MCA/ACA深部白质边界区

右侧皮质分水岭梗死

左、中图MRIT2flair:左侧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水岭高信号

右图MRIT1WI增强:右颈内动脉高信号,提示右颈内动脉闭塞

4、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后,血管缺血损伤或坏死,闭塞血管再通,梗死区再灌注,产生再灌注损伤,出血性脑梗塞是慢性、少量渗血;50%以上见于大面积脑梗塞

CT发现率相对低(急性出血敏感)

MRI是检查出血性脑梗塞可靠手段

SWI是敏感的序列

CT特点: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

大脑右侧中动脉外侧支豆纹动脉区出血性梗死

CT平扫:右外侧苍白球及尾状核头部混杂密度

MRIGRE:混杂信号,而内侧豆纹动脉和皮质支供应区未受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c.com/rq/21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