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腔隙性脑梗死,你所知道的影像学表现是怎样的?如果告诉你,下面的6张头颅MRI均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你会相信吗?
图1示急性腔梗的三种影像学演变:(A)52岁男性,左丘脑急性腔梗;(B)37个月后,随访FLAIR显示空洞形成。(C)50岁男性,左内囊急性腔梗;(D)21月后随访,演变为白质病变。(E)77岁男性,右丘脑腔梗;(F)17个月后随访显示病灶消失
脑小血管病累及穿支动脉,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症状性腔梗,也可表现为核磁可见但无症状性改变,包括白质病变、腔隙状态,以及腔梗的软化囊,通常形成空洞,即所谓的腔隙。有研究将腔隙性脑梗死的演变总结为三类:空洞、白质病变和病灶消失。
临床上,如果我们能识别这种演变规律,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于腔梗及脑小血管病的认识,甚至可能成为选择治疗策略时的参考。
近期发表在STROKE上的一篇文章采用核磁技术长程随访症状性腔梗,观察其本身、空洞改变及周围白质的形态学演变。让我一起来学习下:
变化一:不同程度的空洞
该研究共入组79例散发症状性腔梗患者,平均随访d后,7例无空洞,32例病灶出现完全空洞化,40例部分空洞形成。
下表为症状性腔梗灶空洞演变的影像学特点总结:
变化二:不一样的白质病变
在研究中发现,部分患者腔梗周围出现新发白质高信号,其中17例的新发白质高信号出现在腔梗上部(帽状白质疏松),13例位于腔梗下部(线样白质疏松),12例两者兼具(如下图)。
1.腔梗上部——帽状白质疏松
图1:MRIFLAIR序列所示腔梗周围的帽状白质高信号:发病1d,右侧内囊区域可见散在腔隙性梗死灶(A图箭头),梗死灶上一层面无白质信号改变(B图);随访一年(d)后,腔梗灶呈部分空洞样改变(蕾丝边样表现)(C图箭头),梗死灶上一层面可见帽状白质高信号(D图)。
2.腔梗下部——线样白质疏松
图2示腔梗周围的线样白质高信号:发病11d,FLAIR(A图箭头)及T2WI(B图箭头)示右侧脑桥可见散发腔隙性梗死灶;随访1年(d),梗死灶内空洞形成(C图箭头),梗死灶下方>2个层面可见线样白质高信号(D图箭头)
该研究最终认为,半数散发症状性腔梗灶周围可继发不同部位的白质疏松,这些线样或帽状白质疏松改变,作为继发性改变可能提示脑损伤加重的核磁征象,也可能与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能力及认知损伤相关,但其对临床及预后的指导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阅读推荐:
帕金森病可以预防吗?关键在于这9大因素突发「爪形手」,病因却出乎意料年新型口服抗凝药指南:12大要点都给你总结好了编辑
陈珂楠题图
shutterstock
投稿及合作
chenkn
dxy.cn参考文献:
1.LoosCMJ,MakinSDJ,StaalsJ,etal.Long-termmorphologicalchangesofsymptomaticlacunarinfarctsandsurroundingwhitematteronstructur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J].Stroke.
2.LeeKJ,JungH,OhYS,LimEYandChoAH.TheFateofAcuteLacunarLesionsinTermsofShapeandSize.JStrokeCerebrovascDis;26:-.
点击「阅读原文」白癜风介绍白癜风用什么药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c.com/kfbl/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