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食为妙》
赵新常著
我的断食生活
年11月我突发腔隙性脑梗死后曾立刻实行断食10日断食。这一次断食是成功的。但是这次不是我一生中第一次断食,那么,第一次断食是什么时候呢?
前已叙述过,年秋季,我体重达86公斤(身高厘米)查血压(收缩压)达到毫米汞柱。那时刚51岁,感到健康出了问题。当时,我对50岁非常敏感,认为一过50岁,人就老了,加上出现高血压,就像“天“要塌下来一样,压力很大。
正当此时,在王府井新华书店买到一本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刘坤教授编译的《神奇的少食健康法》。这本书是日本医学博士甲田光雄教授写的。
甲田光雄博士早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在大学三年级时,肝病加重,不得不休学两年。这一点与我有点相似。
休学期间,甲田医院住院,长期接受现代医学的治疗,每天摄取高热量的营养,但是效果很不理想,只是整天悲观失望地躺在病床上。采取了各种疗法,疗效均不灵验。最后,甲田先生自己决定采取十一天断食疗法。出乎意料的是,通过这次断食,病情竟有显著好转。自那以后,甲田平时节制饮食,陆续实行多次断食疗法,身体逐渐得到康复。
在日本甲田光雄博士的感召下,我心血来潮,尝试断食疗法。
但是,我第一次断食失败了。断食没坚持到第三天,强烈的饥饿感使我不能控制,开始狼吐虎咽吃东西,不光没有节制饮食,反而吃多了,回忆当时的狼狈形象真是好笑极了。
意志薄弱是这次断食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位凡夫俗子,想轻而易举地施行严格的断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毅力水平,然后认真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断食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把它经常牢记在心上,有了坚定的意志,持之以恒去做,才能获取成功,也就是说,心中经常想着要做的事情,希望自己的事业成功,才会有动力,才能坚定地去实践。否则,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然遭到失败。做学问是这样,搞艺术也是这样。要想自己的身体健康更是一件大事,马虎不得,更要认真对待。
为了能使自己对要做的事牢记不忘,就需要有一个强化意识过程,每天从早到晚不断地思考要做的事情。这样,时间越久,越会有想象不到的巨大力量。这样要做的事情就才可能成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困难的。从年到今天,17年了,这个漫长的过程,就是反复强化自己的少食、断食意识,经过一年、二年、三年,甚至五年十年,逐渐领悟人类进化的真谛,领悟人生的真谛,才发现自己的意识在向坚定方向发展,发现自己在少食健康道路上累积的知识、累积的经验越来越多,越来越富有,能够冲破重重障碍,登上少食健康更高峰。
反复地进行,在失败中收获。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在嘲笑中变得坚强。在我的写字台上,在卧室里,在电冰箱上,都贴有“少食是健康之本“的小条;在生活中,在工作时,见到一些朋友和同事说一说“少食是健康之本”的道理。所以,现在,我的朋友、同事都知道我重视“少食”。影响这些人,无形中,对我自己也是一个监督。
17年来,我建立了健康档案,建立了自己的简报资料库,收藏了大量有关饮食、少食、断食的图书,读书笔记就写了二十余本。
我正在把“少食健康”做成一个伟大的工程,试图走出一条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为使人类不总处在疾病中呐喊,减少病人吃药、点滴、做手术的煎熬,避免一生积蓄为一场大病而花费殆尽。现代人能否像我们的祖先那样,成为世界上不生病或少生病的健康人,真正享尽“天年”。这样,人类才有足够的力量,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报刊、杂志的佐证
我有一个爱好,时时搜集我需要的信息资料。追溯起来,第一篇剪报是从年开始的。那时的剪报只是为了积攒普通资料,为我的科普爱好而准备。把看过的报刊、杂志上有用的文章剪下来分类收藏,其内容包罗万象,也有医学和健康方面的。
当时,我正在北京创办《医疗技术》杂志,考虑到办杂志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加上《医疗技术》杂志定位于现代医疗技术与现代医学仪器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点,更需要改变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所以,剪报内容较杂,什么都有。
起初随便把剪报资料,分门别类贴在旧杂志上,一本一本地收藏起来,日后阅读起来很方便。剪报资料越来越多,想要找自己需要资料,就发生了困难,不得不在每本资料封面上编上目录,找起来仍然非常麻烦。
后来改为活页“资料信息卡”办法。
这样的活页卡,装在“档案盒”中,把“档案盒”编上序号,每张活页“资料信息卡”上也有编号。再另外编好总目录和作者姓名目录,这样从文章题目或作者姓名均可查到需要的资料。因为总目录是分类装订的,找起来就得心应手。
在剪报收集过程中,发现相当多的资料是我迫切得到的有关“健康长寿的”这使我很高兴,所以目的性越来越强。
外祖母长寿的秘密在哪里?我自己怎样才能追随外祖母也做一个健康长寿的人?为了这个念想,我觉得累积这些宝贵资料太重要了。从不自觉到自觉,尤其在年健康出了问题之后,就更自觉了。
年10月8日《中国电视报》上有一篇许之范先生写的文章,题目叫《漫话长寿者的饮食》。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
文章说:“素食为主长寿者,如广西长寿之乡,其饮食结构以素为主,荤食只占1—2%;荤食为主长寿者,如日本冲绳县长寿老人,几乎每天都吃猪肉。杂食长寿者,获得营养最全面。”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强调:“五谷为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概述了谷、果肉、菜是饮食的重要内容,指出它们在体内有补精益气的主要作用,人们必须兼食,才是合理的营养。偏食则会导致气血、阴阳的平衡失调。
这种将人类分为素食、肉食、杂食群体的分法,民间流传甚广,认为人类是杂食动物者最多,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洪教授有个饮食处方:一荤一素一菇。洪教授认为那是最理想的吃法。
正因为是洪昭光教授说的,我起初也是相信的。但是,我一想到外祖母,又觉得这种说法欠妥。结合广西巴马百岁老人的情况,就更觉得有必要去研究研究。人类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动物?肉食肯定不对,也不应该是杂食动物。为什么呢?因为确定为杂食动物,就必然得出结论---“什么都吃,适可而止。”什么都吃,吃鱼、吃肉、吃大虾都对。社会生活中,的确什么都吃,如广东地区,什么动物都吃,同时,广东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居全国第一,高血压患者就有七百多万,癌症患者也不少,尤其是鼻咽癌,占全国第一位。
有关人类是吃什么的动物,我搜集剪报信息资料卡两千余张。每张上平均3篇文章,那就有六千多篇文章。
有目的地读书,并去国家图书馆查找大量文献,有剪报信息卡的帮助,我发现人类早期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不是杂食动物,也不是肉食动物,不存在素食、肉食、杂食的人类种群。这个事实明确后,我就看得更清楚,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在生活富裕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胆结石、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等多起来。现在的民众中,大部分人都认为人是杂食动物,什么都吃才健康。这与洪昭光教授的健康教育不能说没有关系。
在“人类是以植物性食物为生”的原则下,再有“少食是健康之本”指导下,人人才能走向健康。在这个前提下,不少人吃了一点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但并没有改变“人类是以植物性食物为生“的本质。
目前,资料信息卡中“少食是健康之本”的内容越来越多。我把我的行动叫做“少食剪报工程”。我会继续做下去。
图书中的发现
逛书店是我的另一个爱好。
生活在伟大的首都—北京,我感到最大的幸福是到处书报亭、书店,还有众多的图书馆。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爱去书店淘金。每周必去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一趟,有时也去西单图书大厦。这两大书店是我的至爱,因为它们的图书品种多、数量大。
每当我外出其他城市讲课时,有机会总会去当地的书店转一转。各地书店的风格不同,书的种类也有所不同。比如,医院门前,有一家规模不大的私人书店,我每次到重庆必看一看。这个书店离我住宿的地方近,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吸引我的好书。
我逛书店时,经常到那些不被人们注意的角落去发现我需要的书籍,像人类学之类的书籍,往往被放在角落里或书架的底层。
在北京和全国各地的的旧书店也可以找出好书来。
长沙市有一个旧书店名叫“长沙书局”。距长沙火车站不远,我先后三次光顾。在这个旧书店的书架上摆满各种各样的旧书、古装书、旧杂志。
我在这个旧书店买到一本复旦大学蒋松柏编著的《抗衰老浅说》,一本安徽《益寿文摘》总编洪森编写的《享其天年谈益寿》。
走在城市的道路上,我会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多少治白癜风北京最好的医院是哪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c.com/bdfnzym/15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