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很多中老年人体检时,都会选择行脑部CT或MRI检查,但检查结果往往会让很多人,产生焦虑与恐惧,究其原因,是因为检查报告中出现了“腔隙性脑梗死”。
很多人因此认为自己得了脑梗塞,可能命不久矣!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腔隙性脑梗是怎么回事?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是否需要什么治疗措施?
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是指脑组织非常细小的动脉闭塞所致脑组织坏死,其直径通常在0.2至15毫米之间。
而大家熟知的脑梗死通常是因大型或中型脑动脉堵塞所致,导致范围很大的脑组织坏死,且通常伴随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平衡障碍等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具体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和范围等。
从本质上讲,腔梗属于脑梗死中的一种,然而,与脑梗死不同的是,它只是微小的梗死灶,就像芝麻粒一样,因大多数没有临床症状,很难被察觉。即使检查发现了腔隙性脑梗塞,也不必过分担忧,它与常见的脑梗死相比,其破坏力相对很小。正如一棵大树,只要树干没有毁损,细小的树丫即使枯萎,也阻止不了大树的蓬勃生长。
腔隙性脑梗的成因多种多样,常见的高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上面提到发现了腔隙性脑梗死不必过分担忧,但并不代表高枕无忧。
腔梗大多没有症状是因为梗死部位位于脑组织不重要区域,部分腔梗位于脑组织功能区仍会出现临床症状,如单侧肢体麻木、头痛、头晕、嗜睡等。
脑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网络,如腔梗反复发生,会导致脑功能逐渐下降,逐渐出现记忆障碍、延迟回忆功能障碍、执行功能障碍、信息处理速度下降等危害,也会增加痴呆的风险。
腔隙性脑梗虽然听起来可怕,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及时就医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并降低复发风险。同时,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加强健康管理,我们还能有效预防腔隙性脑梗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