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年9月24日,因病抢救无效,34岁的湖北宜昌青年邹诚俊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一年前的年7月24日凌晨,因身患重症胰腺炎和烟雾病,骑电动车回家的邹诚俊摔倒在宜昌市区一隧道内,头破血流后“消失”。随后,一场爱心接力——“找到那个头破血流的年轻人”刷屏全网、牵动全国。为了给邹诚俊治病,网友几天内捐款57万。直到一个月前,邹诚俊再次入院治疗,仍有不少网友捐款。据亲友透露,夺走邹诚俊年轻生命的是重症胰腺炎,而罕见疾病“烟雾病”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指导专家:广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佟志勇教授烟雾病:因脑血管影像得名在东亚国家高发烟雾病是一种脑血管病,最早在日本发现,因异常的血管网在脑血管影像中形似“喷出的烟雾”,在日语中发音为“moyamoya”,因此将烟雾病命名为“moyamoyadisease”。烟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且在东亚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发病率较高。烟雾病患者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癫痫以及脑出血等,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不明原因的说话不清、反复晕倒及反复的肢体无力等症状时,一定要警惕烟雾病的发生,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卒中和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治疗后,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以监控病情的变化和预防复发。烟雾病在东亚国家高发,且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在女性多发,有儿童和青壮年2个高峰发病年龄,脑缺血和颅内出血是该病的两种主要危害,总体上儿童和成年患者均以脑缺血为主,而颅内出血多见于成年患者。近年来,烟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烟雾病确实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大约6%到12%的烟雾病患者有家族史,患者的兄弟姐妹和子女的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得多。如据新闻报道,邹诚俊的父亲也患有烟雾病。遗传学研究提示,特定的遗传变异可能与疾病的发展相关,尤其是染色体17q25.3上的RNF基因,被认为是烟雾病重要的易感因素。然而,遗传突变本身并不能完全解释烟雾病的发生,表观遗传学因素也可能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无有效药物,颅内外的血管重建术(搭桥手术)可治疗烟雾病烟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颅内外的血管重建术(搭桥手术)是治疗烟雾病的主要方法。烟雾病根据病程可分为六期,对于一期和二期的烟雾病患者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三期以上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脑血管重建技术自20世纪中叶以来经历多次迭代发展。当下的第三代脑血管重建技术专注于简化血管吻合过程,增强手术的长期效果和稳定性。通过多样的手术类型和灵活的术式组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定制化的精准治疗方案。手术的目的在于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近几年广医二院神经外科姬云翔教授团队采用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治疗烟雾病做了大量工作,有很多成功案例,在烟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年7月,广州医院引进了国内外知名的脑脊髓血管病显微外科专家佟志勇教授担任科室副主任。佟志勇教授深耕脑脊髓血管性疾病诊疗26年,不仅致力于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升级,还积极投身于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在“脑血管序贯双搭桥”技术方面,凭借其出众的专业技能与深厚的学术造诣,已跻身国际领先地位,为患者带来了康复的曙光与希望。佟志勇教授于年实施了世界首例STA颞浅动脉-MCA大脑中动脉-STA颞浅动脉-ACA大脑前动脉序贯双吻合术,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脑血管重建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体现了中国医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持续创新和探索精神。搭桥的三种术式权威解读:第三代(颅内-颅内)脑血管重建技术佟志勇教授指出,脑血管重建技术的不断迭代旨在解决以往技术中存在的难题。第三代颅内-颅内脑血管重建术的主要目标包括:简化血管吻合操作,不再依赖于颅外血管进行供血,而是通过毗邻的脑血管直接获得血供;通过原位吻合术、再植术和再吻合术等手段,提高供体血管与受体血管之间的匹配性,包括直径和管壁厚度,以增强血管吻合的长期通畅性;通过短段间置移植技术,减少移植血管的长度,进一步提升血管吻合的长期通畅性。然而,第三代技术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血管吻合技术的复杂性(部位深在、空间狭小、腔内缝合),这要求显微脑血管吻合技术达到一定的成熟度;脑血流临时阻断时间的延长,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以及颅外动脉与颅内动脉之间的压强差异,可能导致相对于第二代脑血管重建术,长段间置移植血管(大于2.5cm的动脉或隐静脉)的第三代脑血管重建术的桥血管长期通畅率降低。这些挑战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临床实践来克服。第三代(颅内-颅内)脑血管重建技术的手术类型多样,包括原位吻合术(侧侧吻合术)、再植术(端侧吻合术)、再吻合术(端端吻合术:切除动脉瘤,载瘤动脉端端吻合)、短段间置移植、序贯桥技术,以及多种术式组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重建技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近一个月,佟志勇教授团队和姬云翔教授团队共完成相关手术近20台,其中第三代(颅内-颅内)脑血管重建技术治疗复杂脑动脉瘤1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脑血管重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心脑同治、前后循环同治和定量重建脑血管。血管吻合方式也将得到创新,例如使用显微缝纫机和免缝合技术,如胶粘、金属夹、激光以及UNILINK技术(显微血管吻合器)。ELANA技术(准分子激光辅助非阻断血管吻合技术)将允许在不阻断受体血管血流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提高手术安全性。术中定量血流评估技术将被用来确保桥血管提供的血流量既满足脑组织需求,又不超出其承受能力。这些技术的进步预示着脑血管重建手术将更加安全、有效,并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指导专家:广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佟志勇博士广州医院神经外科姬云翔副主任医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c.com/rq/2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