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眼里的死亡

我是一名刚刚进入临床的医生,在每个轮转的科室中,值班时都能遇到患者死亡。而我作为值班医生,亲身经历了患者生命消逝的过程,有的短暂不到一个小时,有的长达好几天,但最后都归于平静,如心电图上那一条没有起伏的直线。

有些患者得了绝症,比如癌症,死亡不可避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有些患者的疾病过于严重,再先进的医疗手段也没有任何效果。有些患者则是由于事故或者意外,或者自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总之,医院,躺在病床上,孤身一人与世间告别。

大多数患者离世时,身上插着大大小小的管子,这是家属积极抢救的表现,更是医疗上对各项生命指标的支持,当然患者已经无法自己做决定了,他们只能忍受痛苦,让这些医疗措施把死亡再往后拖一段时间。

我经历的第一个患者,是个90岁高龄的老太太,大面积脑梗死,继发脑水肿、脑疝,患者的意识状态一点点变差。家属拒绝了有创抢救,患者将毫无悬念的离开人世,死亡只是时间问题。过了一天时间,患者终于去世了。

后面又遇到了肺癌晚期的患者,看着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一点点降低,然后心率一点点变慢。还有急性心衰的患者,无数次的胸外按压、电除颤,终究回天乏术。

对于医生来说,死亡已经司空见惯,抢救患者是医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推注抢救药物、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等到没有生命体征后,拉直线心电图、写抢救记录和死亡记录、开死亡三联单。整个过程可以熟练到不拖泥带水,不带任何个人感情,全做完后长叹一口气,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值班室继续休息。

医生肯定希望患者病情平稳,尤其是晚上。本就繁忙的夜班也能多休息一会。最怕的是后半夜病人去世,本来前半夜就紧张得睡不着,后半夜实在扛不住了,又遇到抢救,一整晚就没法睡觉了。第二天早上交班时,看着值班医生红肿的双眼,疲倦的姿态,听着有气无力的声音,就知道昨晚又是个不眠之夜。

医生也需要成长,成长不仅表现在医学经验的积累,还表现在心态的平稳、遇事时的笃定。年长的、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已经经历了无数次抢救的场面,他们在现场镇静自若,没有一点慌乱。倒是初出茅庐的我,匆匆忙忙,刚开始抢救就出了一身汗,然后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手忙脚乱地干着活。

死亡作为医疗工作的日常,很多医生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渐渐的对它麻木。但也有保持敏感的医生,比如“最后一支多巴胺”,能从繁忙的急诊夜班里找出诗意的片段,能从患者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发掘出一段故事,能和患者充分地共情,体会他们的苦与泪。一个医生,始终保持一颗好奇的、真诚的心,是难能可贵的。

希望所有人临终时,都能坦然迎接死亡的降临。

感谢原创作者wry的投稿,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医学,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冲突。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c.com/rq/19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