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转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ID:ie_cass
作者说明:
年3月18日,我们姐弟仨把父母送入河北燕郊一家大型养护中心。两年过去,年4月1日,我们又把父母迁移到北京安惠西里的一家社区养老院。此间缘由颇具经济学含义,故而梳理一番,与读者分享。
转向社区养老院
作者
朱玲
情势变化
——
-年间,我为父母寻找养老机构提出了四项选择标准:一是具有可靠的医疗条件,能够提供基本的健康维护服务;二是入住者大多人文素质良好,有助于同龄老人交往;三是交通方便,有利于亲属探视;四是性价比较高,我们的家庭财务能够承受。父母入住养护中心之时,除了交通方便这一项,其他三个条件都已满足。如同我在《父母照护中的相机抉择》一文中所述,未几他俩就融入了新社区。与此同时,我们姐弟仨却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交通不便带来的身心压力。
最初的压力,来自超高的交通时间成本。自年3月下旬以来,我们保证了父母在正常情况下每周享有两次探视。由于北京几条环路的日间交通流量每每趋于饱和,通常我都是清晨6点驾车出发,避过环路上的交通高峰,赶早进入京通快速路,大约1小时抵达燕郊。午后返程则难得路途顺畅,且不论北京的路况如何,仅仅是通过燕郊的进京检查站,就不得不遭受交通拥堵的折磨。检查站前排队2~3公里之长可谓司空见惯,但凡北京有重大会议或国务活动,此处的安检级别即随之提高,通往检查站的道路就无异于停车场。这样,我的回程一般耗时1.5小时之多,如若途中事故车占据某条车道,那就得花费更长时间。
弟弟家住京城西北角,每逢周六过午,一家三口驱车上五环路,经机场高速,绕道东六环,驶往通燕高速,途经三个高速公路收费站,才大致避开拥堵路段,历时两个小时左右抵达燕郊。两年间,东六环和通燕高速各有一路段在拓宽路面,每遇修路,拥堵很难躲过。返程只能选在晚上7点以后,此间小侄女时常内急难忍,弟弟一家不得不中途驶出主路为其寻找宾馆卫生间,一般到家就九点来钟了。凡此种种,使得耗费在路上的功夫在每次探视的时长中占比近半,超越了我们姐弟仨在心理上认可的时间成本边界。
在父母突发健康危机时,我们的探视频率必须随着他们所需的照护密度提高,这就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在奔波中遭受的身心压力。年春夏之交和国庆节假期,母亲两次生病,我们三家轮番前往探视,连续几日下来各个疲惫不堪。不仅如此,我自己的工作强度随着研究项目的推进而增大。平日已颇费心神,每周至少一次远途驱车往返车阵,有时反应速度下降。一日,在燕郊镇彩虹门附近掉头时,轰然发生剐蹭事故。心惊胆战之余,我甫一回京,就拜托本所一位年轻同事联系一家品牌社区养老院。
我早就心仪这家养老院,做社保调研时,曾于年5月带学生走访考察。当时登记入住者达多人,到年5月依然如此。我明知父母入住希望渺茫,还是在网上填写了登记表,又专程去其前台预约排号。本所同事很快带来一条好消息,养老院在望京南湖小区筹建分院,年10月有望开业。盼到9月中旬,我却遗憾地得悉,由于一些居民阻挠,望京分院开业搁浅。好在我的同事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mqc.com/rq/17159.html